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建设 > 文化动态
【建院60周年征文】那时青春
作者:朱益虎 来源: 2018-07-10 22:35 浏览量
引子
  六十年,是一个具有传统文化符号意义的时间,有一种纪年轮回之感。江苏地矿事业六十年的发展历程,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着艰难困苦,经历了改革开放,如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六十年,更是一个起点,在中国步入新时代之际,地矿事业也肩负着更宏伟而神圣的使命。
  作为江苏地矿事业一分子,为这份事业流过汗、出过力而感到骄傲。六十年对于人而言,过花甲而迈;对于事业而言,则如英气勃发的青春。回想我们过去的经历,南征北战,跋山涉水,地矿事业辛苦而光荣,地矿人乐观而豁达、勇敢而富有激情。我从事地矿测绘工作三十年,也见证了江苏地矿测绘事业的最新发展历程,经历了技术上的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如今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地矿测绘人更需要一份责任和担当。而这份责任和担当,也许从我们的青春就不知不觉地开始了。
 
  1988年8月,我从南京地质学校毕业,与几个同届同学一起来到江苏省地质测绘院(当时叫江苏省地质矿产局测绘大队)参加工作,那年我19岁。我们男同学分配在外业岗位。我第一个测区是参加安徽马鞍山外业1:1000地形图修测工作。在师傅、外业分队长老曹(曹弟保)的领带下,拿起皮尺和图板,开始量、记、算、绘。从那一刻起,慢慢体会到作为测绘是多么地有趣,又多么地体会到了其中的科学和智慧。虽然后来,我更多地是体会到测绘的劳累和艰辛,但我并没有厌倦,我默想着,“也许这辈子都不会放弃测绘了”。
  这就是我从外业地形图修测起的测绘生涯的开始。随后进行了无锡1:500航测外业调绘,夏日炎炎,瘦小的我串行在大街小巷,常常是早出晚归,戴一顶宽檐的草帽,穿着不合时宜的长袖衬衫和长裤,挎着图板,汗流满面地出现在并无恶意地看着我嘻笑的同事面前。我并不觉得可笑,只是感到要对我的作业负责。事实也证明航测专业出身的我干得不错,优良品居多(此项目最终获得了地矿部优秀地勘成果三等奖,这在当时很不容易的),其中肯定有我的一份功劳。这使得初出茅庐的我坚信,只有努力才能成功。我相信“我会干好每一件事情”。
  这或许是一种秉性。
  然后就觉得,虽然工作已没有闲暇,所学亦已有所用,但总有一种知识的贫乏感。于是在1990年3月,我自费报名参加中国计算机函授学院的大专函授,并参加计算机自学考试。既然是兴趣所在,学习当然比较努力。为提高学习效率,常常是在白天一天工作之后,吃了晚饭把白天工作清理一下,先睡觉,而在别人睡觉之后再起床,独自灯下翻开书本。外业学习条件虽然艰苦,但其中自有乐趣。学习成绩也比较理想,至1992年10月,3年间4次到芜湖、合肥等地参加并一次性通过了14门专业考试,平均分在85分以上。至今想来,我不会忘记那三年之苦,当然,也永不后悔。
  也许由于我的工作状态不错,领导对我越加信任,便把一些项目技术交我负责,我一度感到受宠若惊。1989年8月,我参与吴县(现吴中区)木渎镇金山浜和石英砂矿两个矿区的踏勘,在前辈王亨明的指导下,第一次独立编写了地形测量技术设计书。我那时感到有点“自豪”。其后便陆续参加、组织项目踏勘,独立或参与进行各项技术设计。外业操作技能上,能对各类光学、电子仪器正确使用,技术工种上,从上等级的(含一、二级)平面控制测量、水准测量,到像片图测图、平板仪测图、地籍调查,到数据处理平差计算和资料整理,均能全面掌握。完全外业工作的五年中,经历了大小20多个测区,足迹到达省内外十几个市县乡镇,经受了各种外业技能煅炼,打下了较牢固的测绘专业基础,也给我以丰富的社会经验积累和人生阅历。
  对计算机的兴趣与爱好,使得我对工作有一种“应该发挥作用、提高效率”的冲动和责任感。1990年的金坛县城镇地籍调查工作中,我感觉到必须对地籍测量界址点记录、计算和管理等环节进行技术革新,以改变手工记录计算的低效工作状态。因此我立即动手,利用袖珍计算机PC1500编写了地籍测量界址点记录、计算和管理程序,取得了良好的效益。金城镇地籍调查后来获得国家土地局科技进步二等奖。与此同时,我对PC1500开始深入研究,学习其系统原理与开发,一度到了痴迷程度。在1992年的常州戚墅堰地籍测量中,把BASIC与汇编语言混合编程技术应用于界址点记簿、计算和成果整理中,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了成果质量。当时学习汇编语言编程还是相当有难度的,何况在PC1500袖珍机上,一本PC1500系统原理的书真的被我翻烂了。同一时期对南师大电子手簿EFB进行了系统反汇编,解译源代码300多页,解决了该手簿应用中的技术难题。常州戚墅堰地籍项目受到了队级奖励,这在我的测绘生涯中,第一次有了“成就感”。除此之外,多年外业工作中,共完成多项袖珍计算机程序:PC1500加密程序,水准测量记簿程序(改造),像控计算程序(京杭大运河测区完成),三角测量归心改正程序(苏州四等三角网控制测量完成),控制网绘略图程序(邳县燕子埠测区完成)等。这些计算程序,为那一阶段的测绘项目发挥了重要作用。
  1993年,我被调整到了微机室工作。那时我院PC机(286、386)刚刚开始引进使用。我抱着强烈的兴趣,一接触便开始深入研究DOS操作系统原理(DOS系统反汇编代码打印了7本超2000页),成为PC机应用的先行者。1995年初,院引进了3台套全球卫星定位系统Leica GPS (WILD 200S)接收机。这在当时是与计算机技术密切相关的高新技术。我是首批接受GPS培训的人员之一,紧接着便投入了新淮公路GPS 测量工作,参与方案设计和施测,并完成后期数据处理。这是GPS在我院的首次生产应用,成果精度优良。其后GPS广泛应用于基础控制与像片控制测量。95、96两年中,与其他同事一道参与了新淮公路、盐城、南通、吴县、昆山、沪宁公速公路、丹徒、泰州等十多个较大测区的GPS施测,进行传帮带,总结和探索了GPS应用方法和经验,直至将GPS项目交接给其他人负责。
  数字制图技术差不多与GPS技术同步兴起,在我院也是同步引进与应用。我院最初的数字化应用是南京百胜麒麟开发区的AutoCAD数字制图,受到用户好评和奖励,由此引起了我对数字化制图技术的浓厚兴趣,并确立了开发方向。因此主要在1995-1998四年中,开发了地图数字化系统MDIGS的最初版本。系统的设计当初仅限于简单的应用,后来很快改进为系统性、开放性、多适应性的设计。四年间,系统版本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完成了基于DOS操作系统的AutoCAD R12下的MDIGS系统成型,支持数字化板作业和内外业一体化测图;第二阶段,在此基础上对安徽省测绘科学研究所研制的精密立体测图仪A10的联机测图软件DMAPS进行了核心改造,从而使我院A10成为DMAPS + MDIGS双平台测图系统;第三阶段是将MDIGS从AutoCAD R12.0升级改造到R14、R2000的平台移植(现在已升级对R2010、R2015的支持),支持了扫描矢量化作业,经历了从数字化仪到扫描矢量化的工艺革新。这使得我院的数字制图技术在当时可以说是处于省内领先地位。1996年6月,院成立计算机制图室,由我负责,从而完全取代手工清绘、植字制图工艺。从那时起,我院测绘走进数字制图时代。
  回顾这段历史,自已也曾感到惊讶!那时行业内搞测绘制图软件开发的人还很少,在我院我几乎是单打独斗,但总感觉有一股用不完的劲,有无尽的兴趣,没日没夜地投入软件设计、编码,为每一项功能的实现、以及如何完美地实现、有良好的用户体验不断地想、不断地试。95年初我刚刚结婚,两地分居,这其实助我挤出了更多的编程时间。住在单位大院宿舍,一吃过晚饭立马回到办公室,延续白天的构思继续编写代码,几乎日日如此。我把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编程上。这样的状态持续了三年多,但我没有感到任何的累,更没有怨,相反,写代码的乐常常让我脸上绽出开心的笑。那几年的工作,促使我有了更广的学术视野、更多的学术积累,也掌握了更多的方法要领,增长了更多的项目经验。那期间及至后来一段时间是我学术论文产出最多的时期,而且被评为优秀论文的比例越来越高。系统软件MDIGS的形成,是对我付出的最好礼物。当时省内外有10多家测绘单位派人来我院学习数字化制图技术,在促进数字制图技术推广应用取得较大社会效益的同时,也更加给我们自身以不断提升的动力。如今,研发的《数字地图编辑建库系统MDIGS》历经20多年的完善和发展,完全适应信息化测绘、标准化编辑、高质量建库、高效率管理的新型测绘需求,适用于基础地理信息采集加工、地形地籍测绘、不动产地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地理国情监测等多种测绘类型项目的数字化编图及数据建库,形成特色的自主技术体系。近百行业单位成为了系统的用户。
  没有人命令,没有人要求,主动地去做一切可能的事,这大概是我们从上一辈地矿测绘人身上经潜移默化所学到的最宝贵的东西。曹弟保(我的入门师傅)、鲍兴南、罗蔚、周治贵、张平安、张炳兴、贾宗礼、李云祥等我院一大批测绘前辈,虽然有老同志已经过世,但我不会忘记他们。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地矿测绘人踏实执着的敬业精神、严谨认真的做事态度、朴实诚恳的为人品质。作为那时的我,一个刚刚工作不久的青年,有如此熏陶和耳濡目染,现在想来确实教益莫大,也实在有幸。
 
  毕业后的十年一晃就过去了。十年中已经历过测绘数字化技术的一次大的变革,并且亲自参与其中。虽然后来,地理信息标准化工作、数字地图编辑建库技术体系、地理信息系统成为了技术主流,也一直不断地为之而研究攻关;也虽然后来的测绘地理信息技术面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自动采集、数字摄影测量技术装备层出不穷、软件平台应用越来越多样化,并且不断地为技术应用和创新而努力;也虽然后来有更多的同事们在我带领下投入了测绘前沿技术研究和开发,而我也在那之后更多地走上项目管理、技术质量管理岗位,但是,就我个人而言,总不如最初的十年给我的记忆来得深刻。我工作的前十年,对我是一个人生坐标的指引,更是我的人生观、价值观稳定形成的奠基。当年也曾因为身体原因而产生过一些对人生的困惑和思考,给当时的党委书记薛程基写过一封长信,薛书记很快就回信了,并且给我以很大的肯定和鼓励。我能记得当时是怎样一种感动和欣喜。也正因为了这种动力,在后来直至如今的测绘工作甚至生活中,更使我能一直秉持一种执着和坚持的工作风格。
  从毕业至今三十年过去了。所幸,我觉得我们同龄人的三十年都无愧无悔。我们的青年时代处在地矿事业的发展和变革时期,记忆尤其深刻。我们在测绘地理信息技术探索的道路上,有过追求,没有放弃过。现在想起来,至少是早期的那种探究精神、不服输的精神,以及不怕苦和坚持,让我们有所收获,有所贡献,也更引以为快乐。我们见证了我院发展的一段历史,见证了江苏地矿测绘事业的一段历史,而历史也见证了我们的青春。
  事业在前行。是的,新时代的江苏地矿人、地矿测绘人更需要一份责任和担当。我们仍在并将继续开拓前进。
 
岁月如梭业如轮,
纵横迹履继前尊。
灯火曾经十年夜,
求索未罢一片心。
每见霓霞映秋壮,
自甘风雨证青春。
征途漫漫更进拓,
旌旗猎猎铸铁军。